详细介绍
二手阿法拉伐810型碟式离心机处理 转鼓内有一组互相套叠在一起的碟形零件--碟片。碟片与碟片之间留有很小的间隙。悬浮液(或乳浊液)由位于转鼓中心的进料管加入转鼓。当悬浮液(或乳浊液)流过碟片之间的间隙时,固体颗粒(或液滴)在离心机作用下沉降到碟片上形成沉渣(或液层)。沉渣沿碟片表面滑动而脱离碟片并积聚在转鼓内直径最大的部位,分离后的液体从出液口排出转鼓。碟片的作用是缩短固体颗粒(或液滴)的沉降距离、扩大转鼓的沉降面积,转鼓中由于安装了碟片而大大提高了分离机的生产能力。积聚在转鼓内的固体在分离机停机后拆开转鼓由人工清除,或通过排渣机构在不停机的情况下从转鼓中排出。
点动启动离心机,没有异常声响后,开启离心机。因为在培训时,工程师说离心机稳定之后才能够进料,所以这向话已经被我理解并接受;
二手阿法拉伐810型碟式离心机处理在离心机预热过程,我要完成清洗管道的连接检查,离心之前设备要洁净程度验证,这句话不是工程师教的,但是工作经验告诉我一定是这样,以防止本次物料被污染:我们有三个贮罐,在使用前贮罐已经用CIP机组清洗了,而且2号贮罐中已经加入了纯化水,经检测电导率小于1。检查的过程一一确认了,蝶离进料与2号发酵液贮罐出料口连接,清液连接到3号贮罐进料口,出渣管道连接1号贮罐的进料口。
4、离心机使用前洁净度验证:离心机操作界面上电流显示值稳定,说明系统预热完毕,然后打开2号罐底阀门,打开离心机进料泵,调节流量至1000L/分钟,运行2分钟后,上清取样和排渣口取样,电导率不超过1,清洗验证结束。
5、放掉2号贮罐中的水,然后将发酵罐中发酵液压入2号贮罐。记录料液体积。
6、开泵打料,由于是工艺探索,所以在我认知中,离心速率越快,分离效果越好,目前本设备是固定转速,所以这条路不通了;当然我也知晓,物料应该是越慢,分离效果越好,所以将物料的进料速度调节到250L/分钟。
7、分离完成后,我们取样分析,结果菌浓为20%,上清液占比为75%。以我的认知,渣液的体积是25%,理论上的分离的效果是1:3。做过小试的同事告诉我,离心机厂家在进行需求分析时告诉他,这种菌一次分分离后浓度能够达到60%以上,让我咨询工程师。我通过计算认为,既然一次没有分离好,应该再来一次,因为目前是20%,再来一次就能够到60%了。
这种控制方式较为简单, 其原理是用时间继电器对卸料和加料进行定时, 它对物料的工艺要求较高, 特别是要求物料的固体量分布均匀,自动时间控制器的程序可独立编制。
我们目前使用的国产蝶离就是这种排渣方式。
目前大多数活塞式分离机均采用这种控制方式, 其原理主要是控制分离液的澄清度, 如沉渣堵塞蝶片间隙,分离液即变浑浊,随后光电管的信号传递至时间继电器,进行自动排渣。控制分离液浊度的光电仪表有两类:一类为一般型的光电浊度监控仪,另一类则为连续型的浊度监控仪。
此种离心机设有所谓的“自思维器"(Self-thinker Control)控制系统, 当传感器测得的沉渣位置超过额定数值时, 就给出排渣信号, 从而启动转鼓的排渣循环装置进行排渣。
1、清洗;
2、发酵液取样测试固含量;
3、根据转鼓大小和流量,计算出不同流量下理论最长排渣周期;
4、连接管道,将清液和排渣同时再回流到发酵液贮罐;
5、打料,分别取上清和出渣,测量出渣的固含量,如果符合要求,记录这一参数。不可以,再进行调节。直到参数符合目标值。
6、重新连接管道,按照前述符合要求的蝶离参数,处理发酵液,或收集上清或出渣.
7、再进行清洗
产品咨询